“不断变大”的东京还能撑多久全球人口最多的都市圈,没有之一。
这篇文章发布后,有读者找到了创意,带着怀疑地问:
“都说日本地方小,人口特别密集,真有3000家高尔夫球场吗?东京周边1小时交通能到达100个球场,这是真的吗?”
我非常理解这种怀疑,但又得出结论:日本的高尔夫场确实是国外的意料。这个数字来自高尔夫界权威全球杂志的调查。
所以,错的,也许是我们的直觉。
我想引入一个概念:日本是广为人知的,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巨大的首都圈。
来自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数据,日本1亿2334万人求购,3 660生活在首都圈(东京都、神奈川、埼玉、千叶)并且面向东京通勤,这个数字大于北京的2184万常住人口(北京市$2023、$2400、$2200。
也就是说,东京首都圈是全球人口最多的都市圈,没有之一。
提起日本,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:国土割小、人挤人、寸土寸金。我们最多看到的就是东京地铁高峰的拥挤照片、兔子窝一样1 0平米的超小住宅、最大限度利用空间的诡异设计。
但实际上,是这样的:
日本总人口: 1亿2334万
首都都市圈(东京、神奈川、埼玉、千叶):约3660万,占全国近30%
京阪神都圈(大阪、京都、兵库):约 2000万
北海道、东北、四国等大片区域:人口密度极低
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京23区,993人生活在627人口上,人口密度为15830人/人口。
北海道人口极其稀疏的区域之一,510万人生活在83456人口上,人口密度为60人/人口。
15830比60,震撼了吗?
在我们强调日本的首都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都市圈的时候,为谨慎还提到了一个细节:首都都市圈拍卖包含的神奈川、埼玉、千叶三个县的上班族,都极有可能到东京都通勤。
假设把京津冀和长三角作为两个大型都市圈(夸张了,显然没人这么计算),那么,这两个大型都市圈的人口无疑超过东京的首都都市圈。
但是从河北到北京每天通勤的人多吗?如图缺少东京都市圈。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、东京都统计局、神奈川县统价格:7~9欧元、30~40欧元。
如果说东京周边横滨市的身份,有些像北京周边天津市的身份,那么:
京津城际高铁日均客流量(2023年数据):约7.3万人次;
横滨-东京通勤方向:日均超过100 次往返。
而且,东京上班族的通勤离开有点上不封顶的意思。远的不说,我身边的两位同事就每天往返于横滨-东京新桥。每周5天上班,单程控制在1小时左右,并不比家住23区通勤的我更忙碌。
东京周边的三个县分别是:
神奈川县,日本第二人口大县,拥有横滨港、川崎工业带,居民收入、消费水平较高;
埼玉县,“睡城”,大量居民通勤东京,有点像北京回龙观和以前的望京;
千叶县,是成田机场,迪士尼乐园驻地,谁身边没有几个住千叶通东京的朋友?
想要计算东京周边的通勤情况,有时还可以把北关东三个县:茨城、栃木和群马算上。以单程1.5小时左右(即来回3小时)为基准,东京出发可以覆盖到哪呢:
(此时我想问燕郊的朋友,你们往返北京上班要多长时间?)
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日本的首都圈,但首都圈面积只占日本国土面积的3.6%。
关西大阪京阪神都都市圈容纳了16%的人口,占国土面积3 .9%。
剩下的地方,不就是地广人稀了吗?
我们反过来思考:为什么日本会有那么多地广人稀少的区域?一个“超大号”的东京,又是否是必然?
首先是天气和地理的观测原因。除国土70%是山地丘陵之外,还有很多因大雪、台风、火山频发不宜居住的地方。
首都圈过度集中,人口分布过度不均衡,就导致日本有很多地广人稀少的地方。真正的日本,国土70%是山地,不适合建住宅区,而是成为了高尔夫球场、温泉旅馆、滑雪场、林业用地。
其次是历史原因。日本不是美国那样的联邦制国家,也不像英国、法国等国家历史悠久,早期城市形成就比较分散。
江户(东京)、大阪等城市自古就是政治经济中心。明治维新后工业化、经济高度集中化加剧了人口聚集。
日本曾经作为国内首都的城市只有以下几个:
710年到784年间的首都奈良;
794年建都,并且持续了长达千年(直到1868年)作为京都的都城;
1192年至1333年,日本幕府驻地,虽未正式称为“首都”的镰仓;
1603年德川幕府设立各处“江户”,18 68年明治维新后正式迁都的东京。
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,迁都次数不少,曾作为首都的城市超过10个。
再次,东京周边的地面交通发达。高速公路、新干线、电车的开通,都使得都市再次变大。
状况和东京变大不是近几十年的事,而是近百年的积累。电车、私铁兴起是在19年10年左右,关联东京的近郊城镇连接大家。来旅游时坐山手线吗?山手线的前身开通于1885年3月1日,距今已经140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