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水漫过绿茵场,淤泥覆盖了熟悉的边线。连日来,贵州榕江“村超”球场的景象牵动了千里之外江苏球迷的心。
6月24日,榕江县因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启动防汛一级响应。灾情传来,江苏各地迅速行动, “苏超”与“村超”守望相助的呐喊此起彼伏:一声“愿平安”,一句“兄弟们加油”,让这场天灾中的足球情谊,成为这个夏天最温暖的注脚。
今天清晨,《江苏新闻》发布的一则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被刷屏,视频将“村超”往昔人声鼎沸的赛事盛况,与洪水侵袭后的狼藉场景交替呈现。两组画面的强烈对比,叩击着每一位足球爱好者的心弦。随着镜头切换,“愿榕江安好!祝‘村超’长虹!”的字幕缓缓浮现;结尾处,“‘苏超’给‘村超’加油”的白色标语骤然绽放,铿锵有力的祝福声穿透屏幕。
这场跨越山川的深情呼应,不仅是一次温暖的携手同行,更折射出中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深层逻辑——当足球褪去商业化的华丽外衣,回归“人民运动”的本质,便迸发出了跨越地域、身份与阶层的强大生命力,让全民热爱的火种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。
同根同源 解码全民足球基因
“苏超”与“村超”最本质的共同点,在于打破了职业体育的门槛壁垒。“苏超”赛场上,企业职员、高校学生与退役职业球员同场竞技,秉持“你行你上”的原则,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主角;“村超”更是将这种平民化推向极致,鱼贩、教师、农民工脱下工装换上球衣,在乡野间演绎足球激情。两者以“零门槛”的姿态,让足球回归市井街巷,实现从“精英竞技”到“全民参与”的颠覆性转变。
其次,两项赛事均摆脱了竞技体育“唯胜负论”的桎梏:“苏超”倡导“快乐足球”,鼓励球员享受比赛过程;“村超”则将体育竞技升华为邻里欢聚、乡村共融的契机。这种对胜负的超脱,让足球回归情感交流的本质。当“苏超”各城市官微集体发声“愿绿茵重燃”,背后是对“村超”所承载的乡土情感、草根梦想的深刻理解与守护,诠释了群众体育“命运共同体”的深层内涵。
文化共融 绽放地域特色魅力
无论是城市足球联赛还是乡村足球联赛,两者均将本土文化深深植入赛事内核,让绿茵场成为地域文明的鲜活展台。“苏超”以创意为笔,勾勒出江苏十三城的文化长卷:南京队主场,看台上飘着盐水鸭的香气;无锡队则以水蜜桃和酱排骨“应战”。徐州队入场时,激昂的《十面埋伏》响彻球场;宿迁队以项羽故里为灵感,在球场中央摆出“霸王举鼎”的造型;扬州队主场的中场休息时间,扬州评话、雕版印刷等非遗技艺轮番展演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“村超”则以大地为幕布,奏响民族文化的激昂乐章。当球员们踏着山歌的韵律奔向绿茵场,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便随着每一次传球、每一声助威,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间。
体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,而是成为地域文化的“活态载体”。这种文化赋能不仅增强了群众对赛事的认同感,更创造出独特的情感共鸣——人们在为球队欢呼鼓劲时,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家乡文化骄傲,体育由此成为凝聚地域精神的纽带。
破圈启示 探索群众体育未来
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“苏超”与“村超”的火爆打破了传统体育传播的定式。两者均未依赖巨额商业投入,而是凭借真实、鲜活的民间故事走红网络:“苏超”的“草根球员高光时刻”、“村超”的“乡村夜赛烟火气”,通过短视频平台引发全民围观。这揭示出当代体育传播的新规律——最能打动人心的,永远是普通人对热爱的执着。两者的成功,为探索“小成本、大影响”的群众体育发展路径提供了样本,证明无需豪华包装,只要扎根人民、贴近生活,体育就能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。
从“苏超”为“村超”加油的双向奔赴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江苏与贵州的深厚情谊,更是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未来图景。当体育真正回归人民,当竞技精神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,这项古老的运动必将持续焕发新生,成为连接地域、凝聚民心、传递温暖的时代力量。
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毕然
编辑| 琳琳
新闻线索征集热线:
025-83195110
邮箱:jstvinews@163.com
往期推荐
点亮,关注更多最新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