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海,一块砖头砸中10个主理人!这年头,连卖煎饼的都得叫“碳水结构主义大师”?
最近上海街头流行一句话:“一块砖头砸下来,能砸中10个主理人。”这话听着夸张,但仔细一想,还真有点道理。走在安福路、愚园路,随便进家咖啡馆,老板不叫老板,叫“咖啡实验室主理人”;买个煎饼果子,摊主名片上印着“碳水高分子研究所所长”;就连菜市场卖菜的阿姨,都可能自称“有机食材选品官”。
“主理人”这词儿,原本是潮流圈里的高级称呼,专指那些有创意、懂运营的品牌创始人。可如今,它像上海夏天的梧桐絮,飘得到处都是。有人调侃,现在自称“主理人”比说“个体户”体面多了,至少听起来不像在摆地摊。可问题是,当满大街都是“主理人”,这头衔还值钱吗?
就拿咖啡馆来说,菜单上写的不是“美式”“拿铁”,而是“量子纠缠焦糖Dirty”“元宇宙像素冰咖”。一杯咖啡卖58块,喝一口酸得皱眉,主理人却认真告诉你:“这是埃塞俄比亚日晒豆的花香。”你只能默默点头,心里嘀咕:“这花香咋像馊了的豆浆?”更绝的是,有些店小得转个身都难,可主理人偏要摆几张露营椅,美其名曰“欧洲街头松弛感”,实际坐上去硌得屁股疼。
餐饮圈的主理人也不甘示弱。一碗普通米线,加两片薄荷叶,改名叫“云贵高原山野酸汤米线”,价格直接翻三倍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bistro(小酒馆)的菜单,恨不得把全世界地名都塞进去——“北海道天空之境牛乳吐司”“京都紫苏桂花酒酿圆子”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吃环球旅行套餐。本地人看了直摇头:“这不就是沙县小吃升级版吗?”
当然,不是所有主理人都在玩虚的。愚园路有家社区咖啡馆,主理人阿Ken不搞花哨噱头,反而在疫情期间发起“共享冰箱”,给独居老人送免费餐食。永康路一位买手店主理人坚持用国产面料,把“新中式极简风”做出了国际范儿。这些人不靠标签唬人,靠的是实打实的本事和诚意。
可为啥“主理人”标签这么火?说到底,还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性使然。这里竞争激烈,房租高、压力大,年轻人想出头,总得给自己贴个金。叫“老板”太土,叫“经理”太俗,“主理人”刚好卡在中间——既显得专业,又带点艺术范儿。再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,谁不想在小红书上晒一张“主理人日常”呢?
不过,标签再好看,也遮不住真本事。有资深品牌人吐槽:“以前说自己是主理人,别人觉得你专业;现在说自己是主理人,别人只会问‘你卖什么?’”。这话虽扎心,却点出一个道理:名字再高级,产品不行,终究是泡沫。就像那些号称“小众独立设计”的买手店,进去一看,货架上空空如也,主理人倒是穿得像个艺术展策展人,可顾客转一圈,连试衣间都找不到。
说到底,上海这块地儿,从来不缺新鲜事儿。主理人文化能火,是因为它代表了年轻人对自由、创意的追求。但若只顾着包装自己,忽略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,那再时髦的头衔也撑不了多久。毕竟,一块砖头能砸中10个主理人,可真正能留下来的,永远是那些认真做事的人。